相遇问题教学设计

时间:2024-05-27 21:09:20
相遇问题教学设计

相遇问题教学设计

作为一名人民教师,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,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、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。那么问题来了,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相遇问题教学设计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

教学目标

1.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,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.

2.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.

3.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.

教学重点

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.

教学难点

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.

教学过程

一、以旧引新

(一)口答列式,并说明理由.

1.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,4小时行多少千米?

2.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,每小时行多少千米?

3.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,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?

教师板书:速度×时间=路程

(二)创设情境

1.录音(或录相)“有一天,张华放学回家,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.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,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,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,如果步行的话,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?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?”

2.小组集体讨论

(1)张华送到李诚家;

(2)李诚来张华家取走;

(3)两人同时从家出发,向对方走去,在途中相遇,交给李诚.

3.认识相遇问题

(1)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,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?

(同时,从两地,相对而行)

(2)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?(越来越近,最后变为零)

教师指出: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,称为“相遇”

具有“两物、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”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,叫做“相遇问题”

板书课题:相遇问题

(三)出示准备题:

张华距李诚家390米,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,向对方走去.张华每分走60米,李诚每分走70米.

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

走的时间

张华走的路程

李诚走的路程70米

两人所走路程的和

现在两人的距离

1分

60米

70米

2分

3分

思考:

1.出发3分钟后,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?说明什么?(相遇)

2.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?(两人所走路程和=两家距离)

二、教学新课

(一)教学例3

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,小强每分走65米,小丽每分走70米.经过4分钟,两人在校门口相遇.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?

1.教师指名读题,并在例题中“同时”、“相遇”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.

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.

2.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,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.(演示课件:相遇问题)

3.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

4.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.

方法一:65×4+70×4 方法二:(65+70)×4

=260+280 =135×4

=540(米) =540(米)

速度和×相遇时间=路程

5.比较

(1)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?

(2)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?

三、巩固练习

(一)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,志明每分走54米,小龙每分走52米,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,两地相距多少米?

(二)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.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,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,经过2.5小时相遇.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?

讨论: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、出发时间、动动方向、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?

板书:出发地点:两地

出发时间:同时

运动方向:相向(相对、对面)

运动结果:相遇

(三)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.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,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,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.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?

(四)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.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.5千米,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.5千米.经过3小时,两车相距多少千米?

1.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.

2.比较:与前面题目相比,有什么不同?又有什么共同之处?

(五)甲、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.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,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.

甲车开出后1小时,乙车才开出,再经过2小时相遇.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?

1.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.

2.由学生独立解答

3.出示四种不同解法,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.

方法一:75×1+75×2+69×2 方法二:75×(1+2)+69×2

方法三:75×1+(75+69)×2 方法四:(75+69)×(2+1)

四、课堂小结

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,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,请你猜一猜,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?

(相背、同向、不同时、不相遇、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,三个物体运动……)

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,求路程,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?

怎样求?如果要求“相遇时间”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?怎样求呢?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?

五、课后作业

(一)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.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,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,经过25小时相遇,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?

(二)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.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.5千米,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.5千米.经过3小时,两车相距多少千米?

六、板书设计

相遇问题教学设计2

教学要求:

1.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,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,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应用题。

2.使学生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。

3.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,并从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。

重点:认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, ……此处隐藏12703个字……例题,理清思路

1、尝试例7(稍做改动)。弄清数量关系,理清解题思路,掌握两种解法。

①将上题中“经过5分钟相遇。”改成“经过4分钟相遇。”,其余条件不变,仍然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?”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。

②评讲板演,理清解题思路,概括两种方法。

解法一:

分步计算:两人每分共行多少米?

460/4=115(米)

小红每分种走了多少米?

115-60=55米

综合算式:460/4-60

=115-60

=55(米)

解法二:

分步计算:相遇时小明行多少米?

60*4=240米

相遇时小红行多少米?

460-240=220米

小红每分行多少米?

220/4=55米

综合算式:(460-40*4)/4

=220/4

=55米

2、质疑小结,揭示课题。

①想一想,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?

②概括“求其中的一个速度”的特征和解题方法。

③揭示课题。

四、深化理解,应用拓展

1、基本练习。

用两种方法完成练一练 第1题

比一比 哪一种方法简单一些?

2、变式练习

甲乙两台机床同时加工580个零件,经过10小时正好完成。甲机床每小时加工28个,乙机床每小时多少个?

五、课堂总结

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?

六、课堂作业

练一练 第2、3、4、5

相遇问题教学设计13

一、 分析教材,理清思路

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、时间、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。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,借助生活原型,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。学好此内容,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。

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:

1、 知识目标: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;理解基本数量关系;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。

2、 能力目标:通过本节课的教学,培养学生动手操作、分析、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、合作学习的意识。

3、 情感目标: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。

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,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,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,掌握解答方法。

二、 优选教法,注重学法

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,更是发现、创造的过程,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,主动去探索。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,让学生做中学,学中做;做中悟,悟中创。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、指导者、帮助者及促进者。除此之外,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,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,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。

三、 优化程序,突出主体

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:创设情境、实践探究、巩固深化、课后小节。

(一) 创设情境

1. 引发思考: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,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?(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:车多、人多)

2. 播放录像: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?(在现实的情境中,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:相对、相反、同向)

[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,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,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,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,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。基于此,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,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。]

(二)实践探究

1、理解意义

(1)揭示课题相遇问题

(2)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,你想研究哪些内容?

(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:意义、规律、应用)

(3) 联系生活提问: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?

(4) 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?

(板书:两个物体、同时、两地、相对、相遇)

(5)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。

[数学源于生活,生活中充满数学,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实例,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,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,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,在这一良好状态下去发现数学知识。]

2、 实践操作(小组合作)

(1)利用相遇卡,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,一位每次行3厘米,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。

(2)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。

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

1 3 2 5 10

2 6 4 10 5

3 9 6 15 0

(3)观察表中的数据,研讨发现了什么?

[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,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:

①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,直至为0,即相遇了;

②相遇时,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,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;

③因为速度有快有慢,所以,在相遇时,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。学生在活动中把直接经验内化为知识能力,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。]

3、 应用规律

例:(媒体出示)90页,例3

(1) 自己选择学习方式

A 独立完成(鼓励用多种解法)

B 借助教材(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)

C 请教同学

(2) 指名板演,讲解思路

[在例题的教学中,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。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,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,让他们独立完成;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,让他们向同学请教;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,让他们看书,依提示解决问题,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。]

(三) 巩固深化

1、 口答:

先说说解答思路,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。

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。小明每分走42米,小芳每分走48米。经过4.5分钟两人在学校相遇(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)两家相距多少米?(用两种方法解答)

2、 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,选择练习题。

(1)练习十八 1、2

(2)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,甲车平均 每小时行44.5千米,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.5千米。经过3小时,两车相距多少千米?

3、 编题:

小红每分跑300米,小明每分跑320米,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。

[设计开放性的练习,使学生在发散性、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]

(四) 课后小结

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?

《相遇问题教学设计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